这两天,一个十分钟的“钱学森之问”的视频火遍了各种教育群,短短一天时间带来了疯狂的阅读、转发、点赞,仅仅其中一条发在外媒的转载,已经有220万的播放量了。
其实分析和追捧最新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成果的视频新闻有很多,但这条视频却火在了博主借此对中国教育发出的质疑和呐喊:
“未来是那些有思考、有创新、有探索精神孩子的时代,这是必然的。
未来肯定不是靠听话和刷题的孩子的时代。
无论你是否接受这个观点,这都是显然的事实。
让孩子读哲学、读艺术、读文学,把文科合理的与理工科结合是方向。
那种学什么就干什么的思维也已经被甩出几条街了。
如果你还秉持着这样的思想,那不是在帮助孩子,是在杀死他们的路上。”
这段视频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亲身经历,曾经有一个外国朋友来中国拜访,住在了城市中心的酒店。
外国朋友住了几天后,很疑惑地问作者,酒店旁边是不是有一所监狱?
其实那是一所重点中学,每天很早孩子们要到校上课,晚上十点后才能下课回家。
而教学楼外里面着高高的护栏,是为了防止孩子跳楼的措施。
外国朋友大为震惊,难以置信,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虽然当代西方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培养出懒惰的人,远不如华裔勤奋上进,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对待孩子,真的是一种“犯罪”。
而这段视频最重要的就是揭示了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
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除特殊阶层之外的所有阶层的孩子和家庭。
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
既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也无法使绝大多数家庭的普通人,拥有知足常乐的幸福人生。
在这个全社会都在疯狂内卷的时刻,恰恰应该谨慎不盲从,
多加审视身边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而别人都默认参与的被迫内卷,
到底是不是你身不由己、不得不做的选择?
我们宁愿在这个问题前,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追问、犹豫和权衡,
也比盲目裹挟着被迫上路之后,却无法回头,要好得多的多!
无论是去年的ChartGRT,还是现在Sora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类的未来之路,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都大大加速了各个行业尤其是教育认知领域的更新淘汰。
如果我们不想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竞争的分母,
就一定要跳出身为分母的思维模式,
重新开始审视和修正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认知。
视频中作者举了牛顿与英国科学皇家协会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整个社会都没有为人才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我们很难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诚然,我们一时是很难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是我们每个家长却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打造属于他们的小环境。
我们可以成为那个保护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英国皇室”,
每个孩子都是牛顿,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打造一所属于他们的“英国科学皇家协会”。
未来社会创造力为王,
而创造力来自于对广泛的好奇心和个体兴趣的有效保护。
但是,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如果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投资,
那这应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
在这条视频的留言区,有网友说:不是个例,我们这的一高、二高,就是被称作一监和二监。
可能每个城市里,都有很多这样像监狱的学校,但是就是有源源不断的家长争着抢着把孩子送到这样的监狱里。
虽然他们也知道,压力太大,孩子会很累,身体、心理都很可能会出问题,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卷下去。”
因为到处都在鼓吹:
学习是人这一辈子能做的最容易的事了;
内卷虽残酷,但是高考是中低阶层唯一的公平上升之路了......
在他们的认知里,坚定的相信:这是最好的选择。
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出路。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几乎每天都可以颠覆一个行业;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教资考编大军,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幼儿园和小学因为生源的缺乏已经开了关停潮;
年年都公开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已经跌落到只能成为机密数据;
越来越多的做题家们最终成为了空心家,啃老家和躺平家……
在周围环境的裹挟下,我们盲目从众,选择成为了帮凶和刽子手。
教育是培养的工作,你把孩子当做什么来对待,你就会培养出什么。
你把当做活生生的人,你就会培养出真正的人,
你把他当作机器,就只能培养出冷冰冰的机器。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人生路上能足够幸运,有贵人相助。
其实,身心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父母才是孩子一辈子遇到的最大的贵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