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韩寒的《飞驰人生2》凭借口碑站稳今年春节档第二,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酣畅淋漓、绝地反击的人生故事,也展现了导演的人生经历所赋予作品的独特魅力。
韩寒作为导演,不仅仅是一个电影人,也成为具有丰富阅历和独特见解的八零后文化符号。
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界有分量更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少年成名,身兼作家、导演、赛车手等多重身份,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个人经历也非同寻常,退学、严重偏科、对学校传统教育甚至某些老师的公开质疑都在当时引起不小的风波,也被很多人认为是“80后的叛逆代表”,尤其就在大家都觉得他会在文学的路上继续闪耀的时候,他却转身成为了一名职业赛车手,他不仅在国内各大赛事中频频斩获佳绩,更是跻身国际赛事,可以与世界顶尖车手一较高下。
就在人们还在为他在文学殿堂与赛车赛道间自如穿梭的双重身份感慨不已的时候,2014年,韩寒带着他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横扫了当年的暑期档,票房成绩傲人。
追溯韩寒的每一次尝试, 感觉韩寒无论去尝试什么,都会成功。 二十多年后,韩寒“有点另类”的成功路径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甚至还获得家长和教育者的追捧。
但是,早在1999年,年仅17岁的韩寒,曾经接受过央视2套《对话》节目的现场采访,并与现场观众互动。
这段所谓的采访视频与其说是采访, 听下来确更像是一场由长辈、老师、专家的联合集体“讨伐”大会。
采访中有一段特别令人印象深刻:
观众1认为韩寒没有真正地接触生活,所以质疑他的创作资源无法与王朔相比。
韩:我没有想要和他(王朔)相比过,那你又怎么知道我要枯竭了呢?
观众1:因为你的生活积淀远远不如他的深厚。
韩: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的生活积淀不如他深厚呢?
观众1:因为你的年龄没有他大。
韩(笑):是这样的吗……那我想问你几岁了?
观众1:我三十岁。
韩:但从你的话中我听出来你的生活积淀似乎还没我的厚。
韩寒回答之前观众的问题,认为即使不上大学也可以去学校里自由出入蹭课,感受大学熏陶。
观众2:我是一名司法大学的学生,从法学上来讲,只有相对的自由而没有绝对的自由,你怎么看待你这个,你不觉得你有点太过分了。
韩:我没觉得我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停顿,表情有点惊讶)你觉得有什么过分的地方呢?
观众2:一所大学,你必定要尊重那所大学里面的老师和校长,你想进去就进去,想出来就出来,有点过了。就说你现在很红,但是有点太过分了。
韩:……(无语)
观众4:一个所谓的家长想去用所谓的聊天平台来“降维”打击韩寒的认知层面。
似乎用国际化的“OIC”就要比用本地化的聊天室要高级。并且用作为家长的身份去质疑作为当事人孩子的感受。
也许,看着视频里当年那帮批评和讽刺韩寒的人自以为是社会的“绝对主流”,我们可能心生嫌弃。
大家都会觉得韩寒代表的是新生力量,而满场的观众包括主持人都是可笑的迂腐的旧势力。
只是我们没想到,二十年后,我们可能还是站在韩寒的对立面。
我们包括我们身边的很多同龄人,跟20年前视频里的麻花辫姑娘还是一样。
认为自己因为年纪大,人生经验多,就可以任意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观点。
于是这样的话张口就来:
“我年纪大比你大,你得听我的!”
“我在经历了多少事,比你懂的要多得多!”
没办法听取孩子的客观评价,把所有反对意见都理解为叛逆和不懂事,也从不去正面回应事情,只能搬出自己的资历说事。
这段20多年前的视频,之所以会在这些年间频繁出圈,原因也很明显。
它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年轻人如何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教育的独到见解,更重要的是,这场看似滑稽的访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倚老卖老,开始思想固化的?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们又该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拥抱创新?
今天的主流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迂腐,现在的非主流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方向。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面临着他们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他们的父母或者家庭的超前认知对他们的未来就变的意义重大。
当然适应性教育、情感和社交技能、终身学习的态度还有健康的心理态度这些培养方向很重要,但是归根结底,韩寒的成长经历还是个性化发展重要性的生动例证。
个性化发展是指:根据个人的独特性、兴趣、能力和需求来设计成长路径和教育方案,强调个人差异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个性化发展,个人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从而实现更为充实和满意的生活。
当年的对话节目中,嘉宾陈晓明教授也在观众提问韩寒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
从不适应传统教育体系而辍学,再到专职写作、赛车、拍电影种种特立独行的人生经历,韩寒走的是典型的个性化发展路径,事实也证明他走得非常成功。
但是平心而论,这确实也不是中国绝大部分的家长可以轻松接受的,不仅在当年,甚至放到现在,这也只能是极少数人的选择。
其实仔细想想,也正因为个性化发展的意义,决定了每个孩子的教育之路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而相通的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父母的宽容和支持,是成就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之路的共通点。
感到被尊重、被珍视,孩子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潜力,从而在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出生在优渥的家庭环境相当于坐上牌桌就拿到一手好牌,容错率很高,即使花样百出,也能打的精彩。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个所谓优渥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并不仅仅是指所谓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更多的带来一种“我值得”的松弛感和自信心,就像十八岁的韩寒当年在央行的舞台上的表现出那种率性的状态。
可能只有独具包容性和平等尊重彼此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立、自由和真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