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中文学习热潮的背景下,华裔青少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
常常有人误以为,在英语国家长大的孩子自然能流利说英语,同样地,也有人期望华裔孩子能自然而然地精通中文。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华裔家长在外国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一个核心问题:
事实上,许多华裔青少年虽能听懂中文,却往往不愿或不善于开口讲中文,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更缺乏。
而确实也有很多的华裔家长可能认为,只要孩子能听得懂中文,说几句中文就已足够,但这种观念可能真的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
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单纯语言的技巧。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还包括文化的认知与影响,比如华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际规则或价值观念等。
一位定居在美国的华裔二代,在成年之后专门花费高额的学费重新学习中文,她在接受记者的采访的时候,这样描述她的心路历程:
“小时候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学中文也花费了很多的心血,每个周末都要送我去中文学校,可是我就是不想学,觉得中文太难,太枯燥。觉得那个过程痛苦极了。
可是,这种感觉到高中以后就慢慢变了。我开始渐渐认识到我就是中国人,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变成白人。
同时我注意到我的美国同学的家庭,其实也各自有自己的文化认同,他们其实也很看重自己文化的‘根’。”
犹太人时时操习犹太文化;
黑人努力发扬黑人文化;
“我的荷兰裔朋友,父母常常送她回荷兰度假;
德国裔朋友,对德国人的特性头头是道;
我的一个印地安人朋友,长得简直和白人一模一样,却总是声明自己是印地安人而不是白人。
美国日历上,标有犹太人的新年,中国人的新年,还有墨西哥人的新年。
一个多种族文化的大熔炉里,不是各种文化都消失了,而是各自都有自己的位置,相互影响。”
华人不了解中华文化,就难以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华裔孩子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持有偏见或无感,他们如何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呢?
对于那些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孩子,中文的学习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探索,帮助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到自我,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
语言是传承中的纽带
文化学者毕继万教授指出,“文化”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产品,其中精神产品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如果孩子对这些精神产品缺乏了解,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与前辈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如果孩子不能深入阅读和理解中文,他们如何能够完全理解父母的观念和想法❓如何了解父辈的人生经历❓如何深入讨论交流对人生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许就会越来约难跟父母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甚至双方在对重大人生问题和涉及三观的问题上也会出现沟通困难。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
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的价值观或动机,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必然会产生。
这种文化和语言的脱节不仅会影响家庭关系,也最终会导致社会整合的困难。
很多真实的例子起码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诸多海外华家裔学习中文的意义中,作为精神和文化的依托要远远胜于作为谋生的手段。
中华文化,是我们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面对其他种族其他文化时,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千千万万个海外华人家庭的凝聚力所在。
我们的后代未必要靠中文谋生,但是却要靠中华文化在西方这个大熔炉里安身立命。
总之,对于海外华裔家长来说,鼓励和支持孩子学习中文远不只是为了教育成绩或职业发展,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和身份的认同。
这种认同将帮助孩子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独立而有尊严地成长,理解并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同时也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
这是每一位华裔家长应该深思的责任,也是对下一代的重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