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曾说过:“中国需要敢挑战权威的学生。”他认为中国学生往往不太愿意去挑战学术权威、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太愿意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而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也表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
同样的在SAT考试官方教材中,美国大学理事也会明确表示:SAT考察测评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文学与非文学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由此可见,国外大学重视的不是学生的成绩分数,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学生又应该如何掌握批判性思维呢?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来评价和改善思维。它需要学生通过对事实的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思维技能。
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才能更轻松自如得在学习中完成对各种知识信息的甄别、分析和处理。
批判性思维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而如今,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
解释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达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数据、生活场景等的基本释义,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分类、归纳和解释这些信息。
分析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分析论证。
推论
在学生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要能够形成猜想和假设,对有疑虑的信息进行质疑、推测,而不是盲目的一味接受信息。
说明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陈述推论的结果。学生在有了自己的推论结果后,需要通过规范的语言和方法来强有力的证明论述,来表达自己的结果。
自我校准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遇到错误时能够积极的自我改正,而不是固守己见。勇于质疑、提问是好的,但也需要及时的自我审查和更正。
总结来说,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发现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通过自我探寻得出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求真
学生需要对寻找知识和答案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
开放思想
学生要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防止出现极端的个人偏见。
分析性
学生要能发现问题所在,并以正确的方式去分析论证。
系统性
学生要有组织,有目标地去系统性处理问题。
自信心
学生要对自己的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自信,而不被其他因素干扰。
好奇心
学生要对知识保持好奇和热衷,并尝试学习和理解。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批判“在中文语境中虽然带有批评、判断对错的意思,但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更多指的是保持思考的自主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被动地全盘接受,而不是刻意带着偏见去驳斥一个观点。
同时,批判性思维也是一项能够被习得并且通过训练和运用提高的能力。以阅读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精读,对比分析去训练;也可以通过短评写作,归纳分析总结去训练。
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首先要引导学生的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开始尝试去观察、思考、总结,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